北戴河国家级海洋牧场立体观测系统
2016年,农业部公布的第二批22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名单里,北戴河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名列其中,该海洋牧场为恢复和增加渔业资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并且推动了水产养殖与生态修复、资源保护共同发展。示范区管理维护单位为秦皇岛市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处,是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下属财政全额拨款正科级事业单位,现拥有2086平方米的海洋环境监测实验用楼一座,100吨级钢质监护船1艘,养护船1艘及执法快艇2艘。
北戴河海洋牧场为秦皇岛市渔业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基础条件最好的水域,适宜以人工鱼礁投放、苗种增殖和藻类移植为主要内容的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这里也是秦皇岛市公益性投礁规模最大,礁体类型最先进和最齐全的示范区。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该海域由政府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投放人工鱼礁开展岩礁海参和梭子蟹养殖,经济效益可观。同时,大大降低了北戴河海域沿岸捕捞强度,减缓了渔业资源衰减,维护和改善了周边海洋生态环境。
该示范区为公益性生态保护型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地点位于北戴河金山嘴西南海域,建设海域距离岸边5~8海里,沙砾底质,水深9~12米,最大透明度6米,适合投放人工鱼礁、建设海洋牧场。
北戴河海洋牧场规划建设总面积650公顷,已建规模218公顷,累计投礁18.46万空立方米。投放的鱼礁礁体主要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的专家结合北戴河海域实际情况推荐的具有多孔、多面等构造特征的金字塔型礁体、正方体型和星体型三种构件礁体和部分石块礁。
多年来,礁区连续增殖投放梭子蟹、海参、杂色蚶、魁蚶等海珍品及如牙鲆等多种底栖岩礁性鱼类。截至目前,已增殖放流各类水产苗种约6000万单位,并先后移植龙须菜和马尾藻等16.5公顷。
北戴河海洋牧场合理的礁区布局和礁群构成,为各类海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产卵、育肥和索饵场所。据周边渔民反映,在示范区相邻海域,海参、梭子蟹和魁蚶等传统优势水产品种数量逐年增加,捕捞到的渔获物数量、种类、个头明显高于其他海域。
此外,北戴河海洋牧场也积极带动了海上观光和休闲渔业发展,为滨海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越来越多的游客喜欢在享受垂钓、观光乐趣的同时,还可以品尝现代生态修复技术带来的各种天然海珍品的美味。不仅促进了当地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也推动了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按照国家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相关意见和精神,以及河北省农业厅关于渔业资源保护海洋牧场建设相关文件要求,秦皇岛市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处结合北戴河海域海洋牧场建设实际建设初步制定了北戴河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规划。到2018年底,建成区域代表性强、公益性功能突出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350公顷;到2020年建成示范区规模达到500公顷,示范区能够充分发挥海洋生态修复和渔业资源增殖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2020年建设单位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使北戴河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成为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区域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和渔业资源有效增殖的新亮点。
北戴河海洋牧场合理的礁区布局和礁群构成,为各类海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产卵、育肥和索饵场所。据周边渔民反映,在示范区相邻海域,海参、梭子蟹和魁蚶等传统优势水产品种数量逐年增加,捕捞到的渔获物数量、种类、个头明显高于其他海域。
此外,北戴河海洋牧场也积极带动了海上观光和休闲渔业发展,为滨海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越来越多的游客喜欢在享受垂钓、观光乐趣的同时,还可以品尝现代生态修复技术带来的各种天然海珍品的美味。不仅促进了当地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也推动了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按照国家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相关意见和精神,以及河北省农业厅关于渔业资源保护海洋牧场建设相关文件要求,秦皇岛市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处结合北戴河海域海洋牧场建设实际建设初步制定了北戴河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规划。到2018年底,建成区域代表性强、公益性功能突出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350公顷;到2020年建成示范区规模达到500公顷,示范区能够充分发挥海洋生态修复和渔业资源增殖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2020年建设单位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使北戴河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成为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区域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和渔业资源有效增殖的新亮点。